电话:400-108-9858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薪酬行情

马克思告诉你如何确定产品价格和个人酬薪

来源:职场猫 时间:2021-12-01 作者:职场猫 浏览量:

作为一个劳动者,想跳槽加薪,我只能被动接受20%左右的酬薪涨幅?作为一个老板,我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必须比同行低才好卖?本文试图以个人非科班的浅薄的经济学常识,带你走上答案的探索之路。

我的知识来自大学公共课,通常马克思原理在大学是必修“政治课”,不少人对“政治课”不感冒。但是经济学浸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,马克思的理论也的确有其真知灼见的地方。身在资本主义美国的美联储,通过量化宽松和加息在全世界薅羊毛,宏观调控用得相当麻溜。中国也会调控货币供给,以前直接印钱简单粗暴,现在调节利息和准备金率更精细。所以请先收起对马克思的偏见。

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即将用到的经济学中的几个基本观点。商品,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,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。价值,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,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。价格,围绕价值上下波动,是价值的反映,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。劳动力,是特殊的商品,其独特之处在于:劳动力是产生价值的源泉。劳动创造价值,供需决定价格,这些观点同样为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所认可。

我们先分析产品定价。

微观上,将单个企业作为系统,输入——场地,原料,设备,资本,劳动力;输出——产品。生产线好比生物链,在生产过程中流动着“价值”这种能量——场地租金,原料成本,设备折旧,本金利息,工人工资,统统转移到产品中,成为产品的成本;再加上毛利润,然后将产品买出去,扣除政府对交易的税收,就能赚钱了。对,赚到的钱,资本家叫做利润,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。

上段信息量其实很大。产品价格只需比原材料料总价格高就能赚钱?No,这样你不是亏到王家沱去,而是王家沱顺带都被亏进去。那把工人的工资算进去吧?No,不算场地设备利息这些成本,你就是亏本本亏。那我少赚点钱,东西便宜卖得多?No,你的利润不止是员工的劳动结晶,还有老板你自己的劳动投入,东西比平均价格更低,不只是对员工劳动的不尊重,更是对你自己劳动的不尊重。什么?你是老板没劳动?怎么可能!不劳就会无获,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人物,没有核心的凝聚力,一盘散沙必须玩完。人总是想更便宜点,那么该怎么对产品定价呢?其实很简单,就是:尊重规律。

成本合计比较简单,考虑全面就不会有差错,亏本的买卖应该没人愿意做。更为重要的是,利润该怎么确定。现在很多小老板喜欢用低价策略,靠数量来把边际成本摊平。对目前中国互联网IT行业,受益于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,低价走量的策略能发挥较好的效果。这也和互联网服务行业的特质是分不开的。制造业就要看情况了,如果销量足够大,投入又小,还不需要什么复杂技术,低价策略是可行的;否则,只会越做越萎缩,因为通常很难满足那些前提条件。互联网之外的行业,比如汽车制造,除开员工工资,其它投入几乎都高于互联网。对于互联网之外的高新技术行业,比如机器人,与互联网一样,是智力密集型,员工工资也低不了。一个互联网产品,比如微信,如果好用大家立刻就可以切换过来,而其它行业的具体产品,比如白电行业,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,用户数量不可能能像那样激增。软件制造一次,以后的无限次复制几乎都没成本,其它行业的产品做不到,你能低到免费么?必须预留足够的利润,投入之后改进、升级、拓展,跟随市场的变化,否则将来免费也不一定有人用。如果只能降价才能买出去,代表供给超过需求,这个行业不欢迎你,你该转行了。

如果你认同“劳动创造价值”的观点,那么利润事实上是不由老板控制的,而是完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。如果你能降低价格,代表你的生产效率比社会平均高,别人做一天的东西,你半天就能搞定。如果真是效率比平均高,那么你以市场价格就可以赚取超额的利润,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企业拼命提升效率的原因,这也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。如果因为效率高,就把价格降下来,降到失去能力继续提升,最终就会因为平均提升而自己止步不前被淘汰。所以降价的前提是不影响自己未来的发展,这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重要。

那么,降低产品价格,使用数量更少、单价更便宜的原材料,可以吗?这个问题需要看是否损害使用价值。比如个人计算机,90年代很少有人能用得起,而现在越来越便宜,但是性能反而越来越强。电子器件越来越少,是因为单个器件集成度越来越高,工艺越来越先进,价格是因此而下降的。如果偷工减料导致产品更容易出问题,降价销售得越多,损失越大,有两个非常显见的原因,一个是售后服务,一个是口碑。比如某处商品房,被爆料用竹竿当钢筋,卖了的肯定得赔偿,而且将来该类房子必定买不到好价钱。

有人说:资本生来就是逐利的,又不是做慈善。不偷工减料,还怎么获得更多的利润?当然有阳关大道,要记得——劳动创造价值。产品的价值来自劳动。一个产品必然由各种零件组成,完成一个产品必然经历各种工序,劳动创造的价值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注入到产品中。明白了吗?直观地讲,用更多的劳动力,做更复杂的事,也就是整合上下游或者产业升级。西方企业一直这样干,做更高端产业或者并购,屡试不爽。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汽车制造由国资控股?为什么我们要做大飞机?真的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吗?为什么现在大力促成产业升级?这就是原因。不断创新,为用户带来好用的功能,才是盈利之道。所以,作为老板,要把智慧用到正途上。

再来看个人酬薪。

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,其价值是什么决定的呢?是由凝结其中的劳动决定的。也就是掌握知识技能所付出的学习过程。学习能力因人而异,掌握知识有人快有人慢。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,有人止于皮毛有人深入机理。劳动力的价格是什么决定的呢?仍然是供需关系决定的。劳动者为供应方,知识技能本身的困难程度,决定学习规律,决定稀缺程度,决定个人酬薪。比如算法工程师凭什么比普通程序员酬薪高呢?因为算法不仅涉及计算机,更重要的是数学,普通程序员玩不转。用人单位为需求方,人才资源紧缺则酬薪较高。当前为什么人工智能方面工程师酬薪高呢?因为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很大,供不应求。

很悲哀,作为当前社会上的劳动者,只能希望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卖个好价钱。更悲哀的是,企业总是想用最低的价格买一个万能的员工。要达成劳动协议,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需要了解对应工作岗位的供需情况。首先需要了解该岗位要求什么具体劳动能力,产线工人需要更熟练,而研发人员多半要面对不确定事件,更需要强大的钻研问题的能力。再次是了解达到这种能力的求职者有多少,需求这种能力的岗位有多少。如果岗位多于求职者,那么定价主动在于劳动者;如果求职者多于岗位,用人单位就可以挑三拣四了。根据价值规律,酬薪也应该在劳动者实际价值附近波动的。用人单位不能期望总是付出得低于价值的酬薪,如果有人接受比要求能力低的酬薪,那么应该重新评估该劳动者是否达到要求的能力。劳动者的酬薪最终还是由劳动者自己决定的,劳动者为自己的独特的能力付出过多少努力,自己具有什么独特的能力,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,能为用人单位贡献什么价值。

以控制算法岗位为例,首先是数学,将规律抽象为公式,透过公式看到规律。仅此一条就决定了不大的供给量。其次是控制理论,理论是前人实践的升华,深刻地掌握还要不断实践。最后是计算机软件,需要把微分方程离散化,再以软件体现出来,交给计算机执行。掌握这些知识的难度最终决定了该岗酬薪高低。作为研发岗,决定个人酬薪的并不是手熟程度,而是学习能力,解决不确定问题的能力。个人应该投入这些方面,为自己的能力增加附加值,价值提升了,价格自然不会差太远。

最后再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用业余时间做了个东西,而且还有人买。那么我们该卖多少钱呢?根据上文的分析,应该是:全面考虑各种已经发生的花费的作为成本,再加上自己总的时薪,最后还必须加上一个平均利润。时薪可以参考全职的薪资或者查一下平均水平,行业平均利润应该也不是什么秘密。最后,如果说这个价格远远不能被买家接受,那么说明你效率比平均效率低,这事不适合你做。或者你自愿降低身价,或者你愿意让出利润。

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微信公众号
手机浏览

Copyright C 202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优易捷科技 京ICP备18024001号-3
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 EMAIL:youejoy@126.com

Powered by PHPYun.

用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