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安稳上班,还是冒险创业?
前几天,收到一个读者的留言,他因为看了我的一篇文章,在人生的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: 一开始我还挺高兴的,但后来就渐渐意识到这篇文章可能会误导很多人,毕竟宏观大势只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小条件。 现在创业确实不如十几年前,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于大型企业,但文章其实只对于能够进入大企业的985/211毕业生有效,如果进的是小企业的话,那经营环境的下降趋势,跟创业是一样的。 决定你会不会去创业的,主要还是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因素,比如我看过一篇研究,创业成功者天生就有很高的风险偏好,从小就喜欢挑战规则,包括思想开放、擅长发现新机会,等等。 就像一句电影台词: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,它们的每一根羽毛都散发着自由的光辉。 当然,想不想创业跟能不能创业成功,是两个问题,很多人都在“安稳上班”和“冒险创业”之间犹豫,所以本文中,我用了一个相对简单一点的模型,帮助大家理解这两个选择之后的区别。 二 安稳工作的发展曲线 先看看上班。下面的这条曲线代表刚刚毕业时大家拿到的起薪,横坐标代表收入段,纵坐标代表该收入段对应的人数(价格为模拟)。 这是一个标准的“正态分布”,跨度不大,说明低起薪和高起薪的人的“贫富差距”不大,中间的峰值比较陡峭,说明大部分人都集中在同一个价格段。 过了十年之后,如果你还在上班,那么你们的工资分布可能是下面这个曲线: 这是一个“偏态分布”的曲线,跟上一张图比较一下,有几个不同: 第一、整体的薪资都向右移动,大家都有明显的增长,这个很好理解,年年加薪嘛; 第二、跨度变大,峰值变低,说明收入差距变大,并且各档薪资段的分布更广泛; 第三、从正态分布变成偏态分布,以15000的峰值段为界,大部分人集中在左侧较低的薪资段,且分布集中,说明低收入的人之间的差别并不会太大;小部分人分散在右侧较高的薪资段,且分布更广,说明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差别更大。 人的能力差异可以解释跨度变大,峰值变低,但为什么会出现偏态分布呢? 因为薪资的增长跟起点有关,大企业和快速发展的企业,起薪差不多,但增长空间更大;另一个原因是乘数效应,薪资的增长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,原来就高的,增长的更快。 总体上而言,上班的好处就是向上的空间比向下的空间更大。即使你的薪资低于中位数,也不会低太多,如果你的薪资高于中位数,有可能会高几倍。 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,这样一个“下有保底,向上又有空间”的状态,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。所以,虽然大家都对现状有怨言,都不喜欢被人管,但还没有到下决心改变现状的程度。 当然,肯定有一小部分有能力的人不满,因为向上的空间被天花板挡住了,这个天花板,就是你的老板,而所有的老板都是靠创业来的——老板能创业,你为什么不能呢? 创业的发展也有一个类似的曲线。 三 冒险创业的发展曲线 我们把最上面的那张图变成一个人创业初期的资产,不考虑家庭背景的差异,也应该是正态分布: 创业一开始,这条资产分布曲线将整体向左移动,大家都在亏钱——这也很正常,刚刚创业,房租、工资、原材料,什么都在“吃钱”。 就这样过了半年,绝大部分人继续向左移动,继续“亏钱”,但其中少数开始向右移动,意味着这些人开始把生意向正现金流的方向运转起来。曲线峰值变低,跨度变大,形成了与上面“工作十年后”类似的“贫富分布不均”和“贫富差距拉大”的偏态分布图。 但是过程更剧烈,上班用了十年,创业只要半年。 再过了一年,变成了更夸张的偏态分布。相当多的人已经把投资全部亏完,Game Over了;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挣扎,不肯放弃;之前赚钱的小部分人也开始分化,其中大部分人进入稳定赚点小钱的状态不会饿死,但也无法实现当初的创业志向;只有一小部分人,生意越转越快,资产急剧向右延伸。 最后看看三年以后,绝大部分人都会破产,滑向最左侧,小部分人创业成功,进入稳态经营,但由于商业模式、行业或创业者能力的先天缺陷,缺乏继续变大的动力,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真正把生意做到当初规划的蓝图。 上图是典型的“幂律分布”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二八分布”,其实是“一九分布”,资产差距特别巨大,大部分人接近归零,一小部分人自给自足,极小部分胜出者拥有巨额资产。即使是中间这些稳态经营的创业者,其收入跟当初老老实实的上班也差不了多少。 这个结果有很多调查数据可以证实,Funders and Founders发布的调查显示,创业者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2%,而且其中几乎都是“稳定经营无法做大”的企业,当初怀着美好愿望的创业者大部分注定会陪了时间又亏钱。 不过,本文如果只说这些,那就不需要再写一篇文章。之所以要详细列出这一堆正态分布、偏态分布和幂态分布的图,是因为创业的成功之道,就在其中。 四 反脆弱的创业 回头看一看这三张图,上班从正态分布到偏态分布,用了十年,但创业只要半年,三年后就变成了幂态分布,这说明了什么呢? 选择了上班,你这一辈子只能获得一两次进入偏态分布右侧的机会(改行可以再获得一次),而且年龄越大,机会越小,十年后,大家的薪资分布将非常稳定,几乎没有什么变化。 而选择创业,你每几年就有一次“再来一局”的机会。看看上面的那张统计图,二次创业成功的机会上升到20%,三次创业成功的机会上升到30%,这么一算,如果把每一次创业的时间控制在三年,十年内有三次机会,总的成功率将会是12%+20%+30%=62%,概率并不比上班低。 所谓创业成功本身也是一个正态分布,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成功。只有少数人第一次就会成功,到了六七次才成功的也只是少数。 当然,这里的成功是“小富即安”的小企业,意味着企业现金流正常运转,可以自己给自己发工资,收入相当于上班打工的高管这个级别,可如果这么折腾,还是跟上班差不多,意义何在呢? 创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反脆弱”的事业,如果社会发生衰退,发生一些波动,那么创业者受到的损失比较大;但如果社会发生制度性的大变化(类似改革开放),或者全面战争、动乱等祸及整个社会的小概率灾难,创业者生存下来的概率反而高于选择安定职业的人。 更何况,想要成就一番事业,积累几代人的资产,创业是唯一的方法。 所以,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——反复折腾,多次创业。 得出这个结论,很多人可能一时无法接受,反复折腾就能成功?难道创业成功者不应该是那种天生就极具商业洞察力、有领导人气质的人吗? 五 创业最好的两个时点 我的职业是基金经理,几乎每天都要去研究几家新的公司,我又是一个职场专栏作者,所以特别喜欢看这些企业创始人的创业史。看多了之后,我逐渐对市场上那些所谓创业成功的经验产生了怀疑,因为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创业成功,这些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,往往是在某个关键时候做对了某个关键的事。从后视镜的角度,你可以总结出100种商业逻辑,其实当时还是靠运气。 当然,我们不能宿命论,运气
Copyright C 202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优易捷科技 京ICP备18024001号-3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 EMAIL:youejoy@126.com
Powered by PHPYu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