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到了社会面清零攻坚的关键阶段,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,这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大仗、硬仗,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标志。一旦实现社会面清零并不断巩固防控成效,就可以根据“三区”划分相关要求,逐步、分批、有序开放社会面人员流动和生产生活,直至完全恢复常态。目前看,上海的疫情防控已经出现积极向好的趋势,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,大家同心协力、一起努力,正常的生活就会早日到来。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规定,结合上海实际,按照封控区、管控区、防范区划分,全市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。封控区实施“7天封闭管理+7天居家健康监测”,7天封闭管理期间,实行“区域封闭、足不出户、服务上门”。管控区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“人不出小区、严禁聚集”。防范区实行“强化社会面管控,严格限制人员聚集规模”。 考虑到目前上海疫情仍在高位,不同区域之间,特别是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,人口密度、集聚性风险也不尽相同。对毗邻地区有较多封控区可能产生集聚性风险的区域,各区可实行提级管理。我们看到有些防范区仍要求“足不出小区”,主要就是考虑防止集聚性风险,提级按“管控区”管理。这样的情况在中心城区较多。这是暂时的,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,在封控区的人越来越少,管控手势会相应及时调整。 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。动态清零是指对于发生的新冠疫情,发现一起、消灭一起,既不让新冠病毒在疫情发生地流行,也防止病毒传播扩散至其他区域。它的精髓是“快速”和“精准”,为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用最快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,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。 上海是重要的口岸城市,“外防输入”的压力一直很大,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应对准备。具体来说,各级指挥体系要始终保持高度灵敏、高效运转,各条战线要迅速响应、快速处置,一旦出现情况,第一时间抓好流调溯源、核酸筛查、转运隔离、区域管控、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。我们也要全面排查问题、堵塞漏洞,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。严格落实防控规范,持续抓好督促检查,持续优化应急预案。聚焦入城口、落脚点、流动中、就业岗、学校门、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,紧紧抓牢面上防控,重点岗位人群要强化闭环管理,重要场所区域要严防聚集性风险。我们还要加强医疗科研攻关,推动疫苗接种,建立个人防护的屏障。 高频次的核酸检测十分必要。从临床疾病发生、发展规律来说,任何病原体感染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,新冠病毒也不例外,且潜伏期长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。从检测技术来说,病毒感染后在人体内有一个增长复制过程,感染初期病毒载量如果低于检测下限,检测未必呈阳性,感染者难以被发现,增加社区传播风险。因此,需要通过连续多次的核酸筛查,尽早动态发现阳性感染者,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。 根据要求,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在规范防疫的前提下必须全部开放。目前,各区建立了社区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,设立专人专班,开辟就医渠道。急危重症患者,由本人或街镇、居村委联系120救护车转运就诊,如暂时联系不到120救护车,所在街镇应及时安排转运车送至相关医院。各村居委会对放化疗、血透、孕产妇等重点人群需求进行收集,协同各区卫健委确定的医院做好封控区医疗保障工作。 需要说明的是,目前本市部分医疗机构转型为新冠感染者定点医疗机构,承接感染者治疗,部分急诊因遇到阳性感染者处于暂时消杀阶段,这导致接受非感染者的急诊总量较以往少了一些,容易引发市民感受度差异。对此,恳请市民予以理解。 防止院内感染,是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,也是一条底线。防止院感的目的,正是为了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确保医院正常运行,这与“应开诊尽开诊”是不矛盾的。我们已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切实做好防止院感工作,针对急诊等特殊区域和特殊人群看病需求,也已明确设置“急诊缓冲区”等方式,全力开辟生命通道,同时守牢院感防控底线,努力实现“两全”。 健康云的配药渠道开通后,配药人数非常多,配药物流运力相对有限,等候延迟比日常时间要长。有关方面正在全力改进,从技术、运力等多个层面提质扩容,协调邮政车辆参与药品运送“绿色通道”,与药品物流仓库和街镇配送点以“接力”方式向终端运输,以期尽快满足市民的需求。 同时,关于慢性病配药,患者可通过居村委安排的志愿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二三级医院等各医疗机构等代配药,或到附近营业的零售药店代购药。全市正在按“应开尽开”要求快速推进零售药店恢复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名单,努力释放药店社区药品供应服务功能。 我们也明确要求,相关医疗机构要优化服务流程,开辟绿色通道,可在普通内科、老年医学、全科医学等科室,或者开设简易配药门诊,为患有多种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长处方,服务市民疫情期间的配药需求。
Copyright C 2020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优易捷科技 京ICP备18024001号-3
地址:北京市房山区 EMAIL:youejoy@126.com
Powered by PHPYun.